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,
信息化試劑安全柜通過集成物聯網、傳感器與智能算法,實現了試劑存儲的實時監控與風險預警。為確保其持續穩定運行,日常檢查需覆蓋硬件狀態、數據準確性及系統聯動性三大維度,形成“預防-監測-響應”的閉環管理體系。

一、硬件狀態檢查:確保基礎功能可靠
1.柜體完整性:每日檢查柜門密封條是否完好,無開裂或脫落現象。某高校實驗室曾因密封條老化導致揮發性試劑泄漏,觸發氣體報警系統,經排查發現密封條間隙達3mm,遠超標準要求的0.5mm。同時,確認防泄漏圍堰內無積液,若發現殘留試劑需立即清理并追溯泄漏源。
2.通風系統:通過柜體顯示屏或后臺管理系統查看排風風機運行狀態,確認轉速在額定值±5%范圍內。此外,檢查進風口濾網是否積塵,每月至少清潔1次,每半年更換濾網。
3.傳感器校準:每周用標準氣體(如丙烷)對VOCs傳感器進行校準,確保報警閾值與設定值偏差≤±5%。
二、數據準確性驗證:保障信息真實可靠
1.溫濕度記錄:對比安全柜內置傳感器數據與獨立溫濕度記錄儀數據,誤差應≤±2℃(溫度)與±5%RH(濕度)。
2.試劑庫存核對:通過RFID掃描或條碼掃描功能,核對系統記錄的試劑數量、位置與實際庫存是否一致。
3.報警日志審查:每日查看系統報警日志,確認所有異常事件均已觸發警報并推送至相關人員。
三、系統聯動性測試:強化應急響應能力
1.門禁聯動:模擬非法開門,確認系統是否立即觸發聲光報警并推送通知至管理員。
2.通風聯動:手動關閉排風風機,觀察柜內氣壓是否在30秒內降至負壓狀態(通常≤-50Pa),防止氣體外泄。
3.應急斷電測試:切斷電源后,確認UPS不間斷電源可維持系統運行≥30分鐘,并保存關鍵數據。
信息化試劑安全柜的日常檢查需結合“人工巡檢+系統自檢”模式,形成每日、每周、每月的分級維護計劃。通過標準化檢查流程,可提前發現90%以上的潛在風險,將事故發生率降低70%以上,真正實現實驗室安全的數字化、主動化管控。